近日,在厦门发现罕见龟形墓,专家说:中国崇龟历史悠久,闽南地区将之延续至今 应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
日前,厦门闽南研究会会员韩林在民间调查中有了意外的发现——在集美区前场村,有一座罕见的明代古墓。在形如圈椅的花岗岩墓围中,竟有一只用辉绿岩雕刻的乌龟。 虽说龟形墓在闽南并不少见,可是像这样有头有尾、形象逼真的乌龟却是极其罕见的。他说,中国有悠久的崇龟历史。龟曾长期是帝王、圣贤的象征,又能驱邪除怪,给人长寿、平安、财富。但自元朝开始,龟的地位一落千丈,惟有闽南地区崇龟传统延续至今。 闽南大墓多做成龟形,像陈嘉庚先生的墓冢就是13块水磨辉缘岩拼合而成的龟壳形。但是,一般龟形墓只是做成中间隆起的椭圆形,少数高规格墓用石块嵌成龟壳状。可是在前场村发现的龟,却是整块巨石雕成,头脚具全,栩栩如生。其他墓都是墓碑在龟壳形墓冢前面,这座墓却是墓碑在墓围后面,碑心面积还不到龟壳面积的五分之一。还有,其他龟形墓的墓碑、墓围、墓手所用石料一般为灰白色花岗岩,其细腻、坚硬程度远不如此次发现的雕刻乌龟的辉绿岩。这就使得墨绿色的石龟非常突出,成了整座墓的中心、主体。这在闽南古墓中也是独一无二的。 韩林认为,闽台崇龟习俗是非常难得的图腾历史活教材,是黄帝族以龟为图腾的活证据,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的铁证。他呼吁政府部门抢救闽南的“龟崇拜”习俗,保护崇龟文化,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这只龟伏地昂首向西北远望。龟身长1.65米,最宽处1.03米。墓围后是长5.05米,高0.8米的卧式墓碑。碑心横宽0.5米,高0.38米,两侧有相同规格的浮雕鹤、鹿各一幅。碑心字迹模糊,尚可辨认的有“嘉靖二十九年”、“果斋周公暨黄氏墓”、“岁次庚戌冬立”等字样。墓围前和左右各有三段相接的短墙,本地人称之为“墓手”,总长约6米。 这墓手前伸,围合出一片愈向前愈宽、愈深的三阶空间,最前端宽6.15米,深1.5米。整座墓朝向西北,而不远处的周氏祠堂也朝向西北。 据周氏村民介绍,他们的祖先来自河南颍川,所以祖墓、祠堂要朝向祖家。至于墓上为什么会有一只乌龟,村民们说不上来,只道是健康、长寿的象征吧。
相关链接:闽南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龟
|